本文章廣告來源:Google廣告

(圖/翻攝自財政部網站)

(臺灣英文新聞/財金組綜合報導)為遏止本土疫情擴散,全國進入三級警戒,民生大受影響。中華民國不動產代銷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謝坤成指出,有民眾想賣房週轉卻因房地合一稅2.0的重稅卻步,他呼籲,非常時期政府應暫緩實施房地合一稅2.0。

聯合報報導引述謝坤成指出,為防堵疫情,政府宣佈5月15日至5月28日實施三級警戒,而後又再度延期至6月28日,期間休業商家與減班、停班民眾廣受影響,「薪」情不佳,房租、房貸開銷卻是步步緊逼,讓人吃不消。

投資再等等內政部打房出招「禁止預售屋換約」

文章標籤

f1vbr57lh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本文章廣告來源:Google廣告

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,是不少人心中的人生裏程碑。然而一間房子動輒數百萬、千萬,光頭期款可能就得存上好幾年,未來還要償還房貸,是資產也是負擔。因此買房前一定得做足功課,不只是看房比價,更要記得盤點財務狀況,算出自己可以負擔多少錢的房子、能否找到條件好的貸款,做好萬全準備再出手!

檢視購屋能力前,先來想想一個問題:買一間房子,總共要花多少錢呢?答案很明顯:房價。但當問題改為「持有一間房子時」要花多少錢呢?如果腦海浮現「有什麼不一樣」的想法,那可就錯了!認證理財顧問(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,CFP)黃正勳解釋,除了房貸之外,裝潢費、管理費、稅都是房價以外得支付的費用。

這代表衡量購屋負擔時,就不能只預估房貸金額,而是應該連同這些成本計算。預售屋炒過火,內政部次長花敬群:未來可能只准解約、不准轉賣 看到《天下雜誌》封面故事「炒房之島」四個字,花敬群表示,覺得很沉重。(完整內容請收聽《決策者・聽天下》炒房動搖國本,花敬群透露下一步打房政策方向) 他直言,台灣房市問題最核心的就是,住宅在投資財成分很重。住宅是剛需,且租屋市場不健全,只有「買房」這單一選項,大家都認為有土斯有財,長期以來台灣房價漲幅都高於跌幅,形成買房的社會壓力。 房價高之外,台灣社會現在有漲跟炒的問題,又碰到利率低,漲勢更加明顯。 今年6月房地合一稅2.0上路,7、8月冷下來,但9月後又衝上去了,這是跟國際資金還有台積電的議題有關,不理性的爆發性漲價。 高雄淪投資套利天 堂? 付69萬買預售屋 換約賺400萬 . 高雄房價漲翻天,現在連 預售屋換約也翻倍漲!最 近投資群組,出現不少預售屋屋主,想靠換約大賺價差 . 不想買到「照騙屋」? 買預售屋,一定要問 代銷這些問題 . 1.因為預售屋把頭期款拆 分成訂金、簽約金、開工 款、工程期款、交屋尾款,相當於頭期款分次繳交,壓力較小 預售屋實價登錄助漲 房價?專家嘆:剩有點 貴、非常貴建案| 房市話題| 房市 . 據住展雜誌統計,近期北 台灣至少有二十餘個建案 開價飆破當地新高,北北桃竹與基隆都有天價案出現 這樣不合理!投資客 買預售屋想「套利」 防 炒作高雄將推囤房稅│TVBS新聞網 . 為了防止囤屋炒房,高雄 市要推動「囤房稅」,也要 加強查核紅單炒作,而投資客真的很敢賺,在房市群組就有人po出換約資訊而這 3 項費用,可簡單按照以下原則估計:

  • 裝潢費:建議抓房價 10%~15%,買中古屋的話一坪至少估 5 萬元,當然最後整體費用多寡,仍與自身需求有關。

  • 管理費:假設選擇社區大樓,每個月都得繳納管理費,可簡單以一坪 85~120 元估算,通常戶數愈多、管理費就會愈低。

  • 稅費:持有房屋需負擔的稅有兩種,分別為地價稅與房屋稅,前者會因為土地價值提高而愈來愈多,後者則因為房屋折舊,甚至有一天可能無需繳納,兩者都可到各縣市政府的稅捐稽核處試算。

加總管理費與稅費後,住房支出不該超過月薪 1/3

加總房貸與上述費用之後,黃正勳指出這筆 「住」的支出,不應超過月薪的 1/3,舉例來說月薪 6 萬元,則該控制在 2 萬元,個人(家庭)財務會較安全,也不會排擠到其他財務目標。

他補充,月薪 1/3 並非不變原則,可隨人生與財務規畫調整,像是走入婚姻、生小孩等,都會改變整體支出,因此估算財務面之前,建議先想想未來有哪些計畫。另外,分紅、年終獎金等容易變動的收入,並不適合安排在購屋支出,萬一離職或變換跑道,可能面臨繳不出房貸的風險。

文章標籤

f1vbr57lh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本文章廣告來源:Google廣告

海洋對於氣候調節、生物繁衍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,現今海洋已經面臨生態危機,除了海洋暖化/酸化、過度捕撈、垃圾堆積外,最嚴重的汙染來源就是「塑膠」垃圾。

 

生態危機

如果有在註意,近幾年新聞裡,越來越多數的海洋生物受到塑膠垃圾危害,像是死亡的信天翁,解剖卻發現滿肚都是塑膠製品;海龜的鼻子卡了吸管、拉出塑膠袋;去年死在臺灣海域的抹香鯨,身體拉出大片塑膠袋,甚至在濾食性的甲殼類生物,像是蚌、牡蠣甚至小魚,在其體內發現到的塑膠微粒,這些有毒物質因此進入食物鏈,最終回歸到人類身上。

 

「塑膠製品」儼然成為生物大量死亡因素之一。大海裡處處是塑膠垃圾,從極地到赤道,從海面到海洋深處,已成為名符其實的「塑膠濃湯」。

 

文章標籤

f1vbr57lh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